close




立即點擊


標題

十八羅漢是哪十八個?


問題


如題阿十八羅漢是哪十八個列出他們的大名能夠一一介紹更好!更新:那他們後來變成什麼了呢


最佳解答


十八羅漢各有聖誕,各佛寺祭期不一.十八羅漢通常奉祀於佛寺左右側,有者壁上圖,或浮雕塑像等.法住記中 之十八羅漢為:賓頭盧尊者﹑迦諾迦伐嗟尊者﹑迦諾迦跋釐惰闍尊者﹑蘇頻陀尊者 ﹑諾矩羅尊者﹑跋陀羅 尊者﹑迦理迦尊者﹑代闍羅弗多羅尊者﹑戍博迦尊者﹑半託迦尊者﹑ 囉怙羅尊者﹑那伽那犀尊者﹑因奉揭 陀尊者﹑伐那婆斯尊者﹑阿氐多尊者﹑注茶半託迦尊者 ﹑繪慶友尊者﹑迦葉尊者。 民間所謂之十八羅漢尊者為﹑彌勒尊者﹑達祖師﹑志公禪師﹑降龍尊者﹑目蓮尊者﹑飛杖尊者﹑開心尊 者﹑進花尊者﹑進香尊者﹑獅子尊者﹑長眉尊者﹑伏虎尊者﹑洗耳尊者﹑弄鈸尊 者﹑戲笠尊者,進燈尊者﹑ 進果尊者﹑梁武帝尊者。


其他答案


梁武帝尊者進書尊者伏虎尊者進花尊者飛鈸尊者力風尊者開心尊者達摩尊者進香尊者進果尊者進燈尊者悟道尊者戲獅尊者降龍尊者目犍蓮尊者長眉尊者布袋尊者濟公尊者羅漢,是阿羅漢的簡稱,梵名(Arhat)。有殺賊、應供、無生的意思,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證最高的果位。羅漢者皆身心六根清淨,無明煩惱已斷(殺賊)。已了脫生死,證入涅槃(無生)。堪受諸人天尊敬供養(應供)。於壽命未盡前,仍住世間梵行少欲,戒德清淨,隨緣教化度眾。在中國寺院中常供有十六羅漢、十八羅漢和五百羅漢。在唐代《法住記》載,謂佛陀臨涅槃時,囑付十六大阿羅漢,自延壽量,常住世間,遊化說法,作眾生福田,故佛寺叢林裡常雕塑羅漢像,供養者眾。十八羅漢乃世人於十六羅漢外另加降龍、伏虎二羅漢。而五百羅漢,通常是指佛陀在世時常隨教化的大比丘眾五百阿羅漢,或佛陀涅槃後,結集佛教經典的五百阿羅漢。五代時高僧貫休大師,所繪的十六羅漢像姿態不拘,形骨奇特,胡貌梵相,曲盡其志,為羅漢畫像中之名作。羅漢像因無經典儀軌依據,會隨各代的藝術家來創作表現。通常是剃髮出家的比丘形像,身著僧衣,簡樸清淨,姿態不拘,隨意自在,反映現實中清修梵行,睿智安祥的高僧德性參考資料:知識+羅漢的原名為阿羅漢,為梵語Arahan的音譯。意為殺賊、應供及不生。在早期的佛教中,阿羅漢是究竟的解境界,與佛果無別,但大乘佛教興起後,將阿羅漢貶低,視為小乘的最高果位而已,其上還有菩薩及佛陀的果位。羅漢比較人性化,並不定形,可以隨心塑造,創造性亦較強;但他們亦同時擺脫生死輪迴的苦難,進入「諸漏已盡,萬行圓成,所作已作,應辯已辯」的境界。中國較早期的羅漢像(唐代期之前),是十六羅漢,並非十八羅漢。十六羅漢的形象始於唐代,唐三藏翻譯了一本《法住記》,指出釋迦牟尼曾囑十六羅漢常住人間,隨時顯化以普度眾生。隨著時間的流逝,到唐末至宋初由十六尊羅漢發展成十八尊羅漢,流行中國及西藏二地。引入羅漢像後,受到善信們廣泛的祟拜,後來他們並成為佛教藝術重要的創作體裁。十八羅漢為佛教中施廣大法力,降妖除魔,護衛眾生,為廣大民眾所崇敬。在沙田萬佛寺內也設有十八羅漢閣,每尊羅漢都造像精緻,栩栩如生。下列為十八羅漢閣內的羅漢像圖片及他們的名字。因為梵語並不普及,所以現時各尊羅漢像的名字和梵語的音譯有少許出入。皆大歡喜尊者菩提達摩尊者彌遮迦尊者婆舍斯多尊者淨諸業障尊者摩拏羅尊者般若多羅尊者成傑慈心尊者伏虎尊者佛陀難提尊者濤淨慧尊者鳩摩羅多尊者寵眉尊者婆修盤頭尊者伽耶會多尊者不如密多尊者須菩提尊者降龍尊者新莊慈祐宮位於淡水河西岸,或傳創立於清康熙年間,至今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是北台灣最早的媽祖廟。最初漢族移民墾拓、草搭茅屋供奉神像以求庇祐,其後移民日增、聚落形成、郊商雲集,遂募款易茅屋為殿宇,在雍正年間已然建物三進、宮廟規模初具。到了乾隆年間、新莊地區埤圳鑿成,墾地擴增,義學書院成立、文風漸盛。又加粵東人建廣福宮、汀州人建武聖廟、泉廈郊商建保元宮等。新莊儼然是北台灣經濟文化的中心。慈佑宮開始由出家僧侶主持宮務,且承襲了禪宗臨濟派的法脈。嘉慶以下,新莊的地位雖逐漸為對岸的艋舺、大龍峒所取代,但是慈佑宮始終是新莊的信仰中心,由宮內所遺為數可觀的清朝歷代古匾,可得知殿宇迭經多次翻修及受當時主政者的關懷。而開山祖師殿內所奉的歷代祖師碑,更可證明主持僧侶代代相傳、法脈從未間斷。而就慈祐宮現存的古蹟古物而言,殿宇的宏偉已經被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石碑、古匾、祖牌、神桌、法器等均彌足珍貴。而更可貴的是供在各殿宇內的天上聖母、福德正神、伽藍爺、觀音、十八羅漢、四海龍王、山神土地、達摩祖師、註生娘娘、文昌帝君等諸像,不但外形莊嚴,製作技巧精細,更承襲了閩南地區的風格與供奉方式,據廟方相傳造像均由福建泉州匠師塑造。無論此說是否可考,至少這些供像均代表北台灣較早期的供像風格,迨無疑義。或許是供像的傳神,引起了宵小之徒的顗覦,民國七十二年冬,宮內佛祖殿兩旁的十八羅漢和四海龍王等一夕失縱,廟方執事人員在痛心之餘,雖經多方尋找,仍然下落不明。今年初夏慈祐宮方值部分殿宇修繕完成之際,忽聞有善心人士,在過去曾典藏十八羅漢像等,今日得悉原是慈祐宮失蹤的供像,願透過管道完璧歸趙,慈祐宮在欣喜之餘,除了擇吉日將十八羅漢像等繞境遊街之外,更盛大舉辦宗教法會及學術性的座談會,以便肯定這批供像在台灣宗教美術史上的地位,本文先就十八羅漢的供像主題先予討論,以期拋磚引玉,讓更多關心鄉土宗教、藝術的同好者一同來參予來認識,以下以先從羅漢的原始涵意談起。羅漢原始含意羅漢二字原是佛家語,是梵語阿羅漢(Arhan)的省稱,字義有三,即殺賊、不生、應供,殺賊是指殺死內心的煩惱賊,不生是指不受生死果報,應供義即應受人天供養。羅漢也是大小乘佛教的果位名,在小乘聲聞四果是指,初果斯陀洹,二果須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阿羅漢既是聲聞四果的極果,是佛弟子中修為最高的階段。那是具備四智、八解脫,又有三明六通的法力。三明是指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六通是指天眼通、天耳通、知他心通、宿命通、身如意通、漏盡通等。因羅漢具有人所不能的神通。抽象的宗教涵義,反映在具體的形象,羅漢像便成了佛弟子、高僧、祖師等共同的造形,即光頭無髮無冠,身著僧服無裝飾。但具有神通,能變化,能祈雨,壽命很長等的特性。在明清時代的大叢林佛寺,其大雄寶殿往往供奉十八羅漢像,而且每位均有梵文名字,那是源於唐玄奘大師所譯的《法住記》一書所載,內容大意是,釋迦牟尼佛將要涅槃時,將佛法囑付給十六位大阿羅漢,要他們永住在世,不要離開人間,既保護虔誠的信仰人,也將大法永遠流傳下去。釋迦所囑付的弟子,原只十六人,但後世訛傳成為十八人。十八羅漢的信仰在中土流傳了千年,隨著佛教的渡海來台,十八位印度人,便一個個取了漢人名字,化身為中國史上的高僧、祖師,融和了道教和民俗信仰,三四百年來,始終安靜的守護在台灣寺廟的觀音殿裡,接受信徒的梵香禱祝,信徒們也早忘記他們原是印度人。台灣寺廟的十八羅漢者台灣寺廟有供奉十八羅漢者,非常普遍,而所供的位置約有數類:(一)位於傳統佛寺的正殿,此指寺內不供奉民間神祇,只供佛教系統的諸佛菩薩天王護法等的寺院,如台南開元寺大雄寶殿。(二)位於民俗佛寺的正殿,民俗佛寺,是指主殿以佛教像為主尊,其後殿或偏殿尚陪祀民間的神明,如媽祖、關公、土地、文昌等。台灣五座龍山寺,以及稱觀音宮、觀音亭,或以岩為命名的民俗佛寺,其大雄寶殿均以觀音佛祖為主尊,但兩旁壁間則供十八羅漢像。(三)供於民俗宮廟的偏殿或後殿,如供於媽祖廟、武廟、開漳聖王廟等的後殿或偏殿其兩壁間均有十八羅漢像,如台南的祀典武廟便設有觀音殿,殿內供觀音又十八羅漢像。而媽祖廟中,如台南大天后宮、開基天后宮、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新竹北埔慈天宮等均是相同的供法,而供開漳聖王為主神的芝山岩惠濟宮也設有觀音殿,兩旁奉十八羅漢。(四)供於傳統佛寺的大悲殿或大士殿,如台南竹溪寺、台南法華寺、高雄超峰寺、白河大仙寺等等。均是供於大雄寶殿後的大悲殿兩旁的壁間。以上四類,除了第一類之外,十八羅漢幾乎都是跟隨著觀音,且必定住在寺廟的左右壁間成為定規。而台灣供十八羅漢像的最早記戴在明末、清初,依蔣毓英或高拱乾的《台灣府志》,謂台灣府(今台南)鎮北坊,有觀音廟或觀音宮,內有塑十八羅漢像,此觀音廟或觀音宮應為今大觀音亭,建於永曆32年(1678),故十八羅漢供在台灣,至少有三百年的歷史。若從立寺的年代,再推就現存十八羅漢命名的版本而言,台南大觀音寺、開基天后宮、火山碧雲寺、白河大仙寺、大岡山超峰寺、六甲龍湖岩等,有較相似的名號,是台灣最早的十八羅漢名稱。至於建於乾隆以下的寺廟,如新竹金山寺、艋舺龍山寺、鹿港龍山寺、淡水龍山寺等,北港朝天宮(乾隆年間重修觀音殿)等,其所供十八羅的名稱,反映了花香燈果的進獻,也有飛鈸戲獅的相配,是廟宇在法會隆盛時的必要表演,因此進一步可推定那是乾嘉之際,移民社會由聚落向港市,廟宇的座落地已是商業繁榮,郊商雲集,廟會盛行的一種表徵。台灣十八羅漢像的名稱台灣的十八羅漢像,除了台南開元寺所供為梵文名字之外,其他均屬漢人稱呼,就南北各地寺廟歸納之,雖然版本不一,命名多所差異,但有一半以上是相同的,其名曰:「降龍、伏虎、長眉、開心、梁武、達摩、目蓮、布袋、志公等。」其他的羅漢命名則南北差異甚大,以大觀音亭為例,其羅漢的命名分別是:「降龍、伏虎、長眉、開心、梁武、達摩、目蓮、布袋、志公、進香、進果、風鈸、道悟、優婆、利多、力風、優婆、夜多、曇晟。」這些名稱,在開基天后宮、火山碧雲寺、白河大仙寺等的供像中,約有十六尊是命名相同的,可視為最早期的命名。其次,再如建於乾隆五十一年的鹿港龍山寺,其十八羅漢名稱分別是右列自外起:「降龍、進花、長眉、開心、志光、善觀、目蓮、進香、布袋。」左列自外起:「伏虎、進果、飛缽、知覺、梁武、獅子、達摩、進燈、九老。」明顯的,一半以上是全然相異的,此可看成是乾嘉以下的流行,是台灣後期的十八羅漢名稱。至於這些命名有何意義呢?歸納之,命名的取向有幾個特徵:1.十八羅漢命名固然分歧,但前列的半數左右,如降龍、伏虎、長眉、開心、梁武、達摩、目蓮、布袋、志公等其字是固定不變的。2.在寺廟創作年代較早,地理位置較偏南方者,其命名有其相似處,顯示各寺廟之間,是相互因襲模仿的。其名稱上,創作時代較晚,或寺廟位於較北部者,便不受其約束,而另創一系統,即後期的命名方式。3.若依羅漢命名的字面上,望文生義,此十八羅漢,可分成幾大類:1.出自歷史上或佛經中記載的人物,如梁武帝、達摩祖師、布袋和尚、志公禪師、目犍蓮尊者、彌勒菩薩等。2.以表現神通或特殊外形為取向者:如降龍、伏虎、長眉、開心等。3.以手中持物為命名者:進花、進香、進燈、進果、進書等。4.表現法會熱鬧氣氛者:戲獅、飛鈸、飛缽、戲鹿等。5.其他典據不明或涵義混淆者:九老、知覺、善觀(鹿港龍山寺)、力風、慧善(淡水龍山寺)、難堪、夜多、利多、優婆(白河大仙寺)少林、惠馱、多藏、道桂、摩羅、明成(大岡山超峰寺)、等。其中第一類出自歷史或佛經故事者,舉五例如下:1.梁武帝名蕭衍,生於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梁天監元年(502)即帝位,大清三年(549)崩,他是南梁的開國君主,先以儒家治國,文風鼎盛,號稱江表盛世,晚年崇佛。廣設寺院,並曾三度捨身同泰寺。2.達摩尊者,是南印度禪師,南北朝時由海道來中國傳法,七世紀以前的著錄,達摩是一位以《楞伽經》教人的禪師,沒有特別的神跡,但八紀以後,便出現了如一葦渡江、梁武問答、慧可斷臂、隻履西歸等神異傳說,且愈演愈烈。到了宋代,各式的神異傳說逐漸被總合成《燈錄》、《語錄》等影響深遠。3.布袋和尚,唐末五代時代人,明州奉化縣人,自稱契此,體態肥胖,揹著一布囊,到處行乞,能示人吉兇,出語皆是玄機。將示寂時,端坐磐石而說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偈說完便安然而化。於是大家悟出他就是彌勒菩薩化身的,於是競相圖其像。4.志公尊者,應為保誌禪師,南朝金陵人,姓朱,少出家修習禪定,劉宋太始初,忽然居止無定,飲食無時,髮常數寸,跣足執錫。與人言語賦詩,猶如讖記,後皆應驗。在齊梁之際,神異顯化事跡不斷,卒年約九十七。5.目蓮尊者,出自佛經記載的人物,是釋迦佛的弟子目犍蓮,全稱摩訶目犍蓮。是佛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初與舍利弗共為六師外道,精通教學,後舍利弗得聞佛法,告知目蓮,二人遂共為佛弟子,二弟子二百人,共入佛門。唐代以後盛行的《地藏本願功德經》中,記載目蓮入地獄救母親的孝行,影響深遠。以上五位尊者,除了目連確係釋迦世尊的弟子,隨侍佛修行,成就羅漢果,符合羅漢的身分之外,其他的梁武帝、達摩祖師、布袋和尚、志公禪師等四人,都不是佛陀時代的人,遍尋佛經或著錄也都找不出他們成為羅漢,尤其是十八羅漢成員的線索。若勉強尋出四人共同的關係,或者可說他們都曾住過江南,他們的事蹟應曾流傳於金陵杭州一帶,他們也都被認定為得道高僧,具有常人所不能的神通本領。就第二類以特殊外形而命名者,如長眉及開心而言,長眉尊者原是賓頭盧(即賓頭釐跋羅墮闍)尊者的特徵,五代以後逐漸成為十六或十八羅漢的成員中,必備的特徵之一。(見筆者所撰《賓頭盧羅漢的事蹟與長眉尊者的圖像》)。至於開心羅漢,其典故出處不明,表現在圖像上以羅漢胸腔裂開,現出佛陀頭面為主要特徵,民間相傳那是表現「人面佛心」之意,在圖像史上,最早出現於五代,如五代吳越國的杭州煙霞洞內有石刻十六羅漢像,中有一位開心羅漢,又如五臺山佛光寺文殊殿上,其壁畫中有五百羅漢圖,其中有一位開心羅漢,又如建於明末,由隱元禪師自福建赴日本京都所建的萬福寺,內中的十八羅漢像由明代福建匠師范道生所造,內中有一尊開心羅漢。開心羅漢在元代以前除煙霞洞之外其他處少見,但明清的寺廟之中,卻成為必要的成員之一。再就以表現神通為取向的降龍伏虎羅漢而言,此二尊者在明清時代的佛寺中,是十八羅漢的必要角色,且位置是一左一右,形成對稱的布局。在歷史上降龍羅漢的事蹟,遠超過伏虎的事蹟,早期二者並無任何關係,宋元以後逐步相配成對,或是與道教思想有關。(見筆者所撰《降龍伏虎羅漢像源流考》)。就第三類以手中持物為命名者而言,手中捧花、捧果、持燈、持香等應是表現法會上供時,必要的供物。早在元代畫十八羅漢時,持花的羅漢,持香的羅漢已是羅列在內,如故宮藏元人應真圖左右二軸,就是一例,清代嚴宏滋所畫的「白描十八羅漢」,其中也包括進花羅漢和進燈羅漢。進果羅漢在史上遺例較少,臺灣寺廟十八羅漢中的進果羅漢以手中捧著桃子者為多。相傳西王母曾把三千年結一次果的蟠桃賜給漢武帝,後世小說、戲曲遂多據此衍為王母設蟠桃盛會的故事,桃樹桃果遂多帶道教色彩。就戲獅和飛鈸二尊者而言,戲獅羅漢在中國傳統佛寺內出道較早,宋或唐即已出現,元明以下幾成十八羅漢的必要成員之一。但是飛鈸尊者則少見,飛鈸尊者,有的作飛缽尊者,羅漢手中作舞弄銅鈸的各式姿態,十分生動,鈸是一種樂器,佛寺誦經作法會,多用木魚、磬、鐘、鼓、引聲等,而少用鈸。但是道士做法事時,必用銅鈸,兩手各取一只,相互敲擊,音響甚大,既可引起大眾的注意,也可營運出熱鬧的氣氛。而戲獅就是舞獅,在年節喜慶時候,羅漢舞獅,既是神通法力的展現,也是祝賀的意義。直到今日,在華人的社會中,每遇節慶,總有舞獅活動,舞獅時,除了擊鼓以表節奏之外,其間又配合銅鈸之聲,更添增喜氣。綜以上所述,慈祐宮的十八羅漢像,就藝術造形而言,兩兩相對,成組配套,饒有趣味。就所舉香花果燈的姿勢而言,融和著濃濃的鄉土年節上供的習俗,親切而又誠懇。十八尊不同姿態的應真像,展現了台灣民間匠師的人物造形功力,反映了早期僧侶的五官面貌和衣著服式,外加不同的動物陪襯在坐騎之上,使那無冠無髮無瓔珞飾物的佛弟子相,也可以因具神通而更生動更具藝術創作力。佛教徒修行圓滿達到能引導眾生向善德行的神仙人物,讓它們永住世間弘揚佛法,稱為羅漢。原有十六羅漢,後來清朝乾隆皇帝增加降龍及伏虎兩羅漢,演變成十八羅漢。在福安宮後殿的後方設有「十八羅漢」像,供民眾膜拜。十八羅漢名稱由右而左(由南而北)依序是:「坐龍尊者」、「布袋尊者」、「坐鹿尊者」、「開心尊者」、「芭蕉尊者」、「勾耳尊者」、「拖塔尊者」、「過江尊者」、「嘆息尊者」、「況思尊者」、「抱缽尊者」、「坐象尊者」、「探手尊者」、「長眉尊者」、「扥缽尊者」、「守川尊者」、「笑獅尊者」、「伏虎尊者」。參考資料:http://www.dtes.chc.edu.tw/localspecial/special2/c5.htm十八羅漢布袋羅漢,芭蕉羅漢沉思羅漢,探手羅漢長眉羅漢,騎鹿羅漢靜坐羅漢,伏虎羅漢過江羅漢,喜慶羅漢拂塵羅漢,開心羅漢看門羅漢,托塔羅漢勸善羅漢,托缽羅漢降龍羅漢,挖耳羅漢參考資料:http://www.hsilai.org/chinese/buddha/jpg-1-3.htm


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50318000010KK04447

FFA7A3BB43843429
arrow
arrow

    知識百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